新闻中心
干细胞临床试验汇总
北部战区总医院--间充质干细胞治疗31例膝关节软骨损伤
前言:膝关节是人体较大的承重关节,运动过程中(如足球、篮球、滑雪)的膝关节扭转或旋转活动会加大膝关节损伤发生率。膝关节软骨损伤较常见,可单独发生,亦可与半月板、前交叉韧带损伤同时发生。有研究显示,膝关节软骨属于无法自身修复的组织,发生缺损后极易并发膝关节炎。
研究显示,全球60岁以上人群中,男性发生膝关节软骨损伤概率约10%,女性约为18%,约80%患者因关节炎而活动受限,其中25%可导致残疾。膝关节软骨损伤后,往往先行3~6个月的保守治疗,如果非手术治疗失败,手术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软骨缺损的大小和位置。
目前主流手术是关节镜下微骨折技术,是一种骨髓刺激技术,其目的是破坏软骨下骨,促进干细胞、生长因子等从骨髓中流出,形成纤维蛋白凝块,最终重塑成纤维软骨,以填充缺损,具有创伤轻、技术要求低、手术成本低、手术安全性高、术后恢复快等优点,目前已成为治疗关节软骨损伤的重要方法。有研究显示,行膝关节微骨折术后,疼痛缓解率高达90%,但有研究表明,微骨折可能仅在短期内延缓软骨退变。近年来,干细胞研究的进展为软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,对胞研究的进展为软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。
北部战区总医院等临床研究团队在行业专业期刊《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》上发表了题为《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膝关节小范围软骨缺损疗效研究》的临床观察报告。该研究指出,为了探讨膝关节腔内注射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(UC-MSCs)治疗膝关节小范围软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。
研究方法:研究团队选取自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31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。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微骨折术组(A组,n=10),UC-MSCs注射组(B组,n=10)和微骨折术联合UC-MSCs注射组(C组,n=11)。A组行微骨折术,B组在关节镜探查1个月后分别于第1、4周向膝关节腔内注射UC-MSCs,C组在接受微骨折术治疗1个月后分别于第1、4周向膝关节腔内注射UC-MSCs,记录3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手术并发症,比较接受治疗前及治疗后3、6、12个月Lysholm评分及Tegner评分的差异。
研究结果:3组患者的Lysholm、Tegner评分均有所提高,治疗后各随访节点Lysholm、Tegner评分较前一次随访均有提高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
1.治疗前及接受治疗后3个月,3组患者的Lysholm、Tegner评分组间比较,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
2.治疗后6、12个月,B、C组患者的Lysholm、Tegner评分均高于A组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;B、C两组各随访时间点Lysholm、Tegner评分比较,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。B、C组各有2例患者在接受UC-MSCs注射治疗后,膝关节出现局部发热、肿胀,予以外敷冰袋对症处理,1周后症状均消失,其余患者均未见明显异常,切口愈合良好,无感染及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。
研究结论:小范围软骨缺损行微骨折术可获得一定疗效,与治疗费用高昂的干细胞注射相比较,微骨折术仍有其独特优势,单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 或微骨折术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 在膝关节小范围软骨缺损的短期随访中,相较于单纯微骨折术可获得更满意疗效。从单纯膝功能评分角度来看,对于小范围软骨缺损,单纯UC-MSCs注射即可获得与微骨折术联合UC-MSCs注射相同疗效,因此在膝关节腔注射脐带血干细胞前提下,可不必行微骨折术。